Global Leading OEM/ODM Services for Cutting-Edge AI & AR Hardware Innovations
前言
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:看到智能眼镜的宣传视频时心动不已,但真正戴上后,镜子里的自己像个"赛博怪人"——厚重的镜腿、突兀的摄像头、泄露隐私的漏光屏幕...瞬间从潮人变"极客"。
这就是智能眼镜行业十年来的尴尬现实:技术在狂奔,审美却原地踏步。
直到今天(10月16日),影目INMO发布的GO3,用8mm镜腿宽度的突破,重新定义了"能戴出门的智能眼镜"长什么样。
一个残酷的事实:智能眼镜为什么总是"丑"?
2013年,谷歌以“探索者计划”(Explorer Program)的形式推出Google Glass,然而因外观过于"科幻"而被用户诟病为"丑的象征"。其突兀的单眼显示屏、裸露的摄像头、明显的电路板痕迹,每一处设计都在宣告"我是科技产品",却完全忽视了眼镜作为面部配饰的时尚属性。
这是典型的"工程师美学":功能主义至上,完全无视人类对美的本能需求。
Snap Spectacles试图通过多种配色增加时尚感,但始终摆脱不了"玩具感",它像是一个想要进入时尚圈的科技产品,却因为不懂时尚语言而被拒之门外。
时尚的本质是什么?是细节的讲究、材质的质感、比例的优雅、与个人气质的和谐。Snap用色彩想要讨好年轻人,却忽略了年轻人同样在意品质感和设计美学。
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当"科技感"与"时尚感"冲突时,消费者用钱包投票——宁要好看的普通,不要难看的智能。
因为在穿戴产业的逻辑里,丑是原罪,无论你有多智能
时尚科技的破局密码:从"贴标签"到"植基因"
什么是真正的时尚科技?
好看的前提,不是表面的装饰,而是深层的设计哲学。
真正的时尚科技产品,不是在"科技产品上贴时尚标签",而是从设计之初就以时尚眼镜的美学标准为起点。
INMO GO3以8mm超薄镜腿设计,打破智能眼镜的传统局限,向着'可穿戴艺术'的方向迈进。
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宣传语,而是一个可以被量化验证的设计承诺。
从外观对比来看,智能眼镜的镜腿设计一直偏向厚重:Meta Ray-Ban被用户评价为"比普通Ray-Ban明显更厚";Snap Spectacles被形容为"bulky"(厚重),第一眼就能看出"这是智能产品",很难融入日常穿搭和社交场合。
INMO GO3的突破:8mm镜腿宽度,在视觉上已经很接近传统时尚眼镜的纤薄比例,从外观上很难分辨它是智能眼镜,可以自然融入各种时尚场景。
这几毫米的差异,不仅是物理尺寸的差异,更是审美认知的鸿沟:
8-10mm:时尚配饰的视觉舒适区,符合人类长期审美习惯。
12-14mm:科技产品的标识区,瞬间暴露"科技属性"。
这4-6mm,就是"我想戴"和"我不得不戴"的分水岭,是"时尚单品"和"科技道具"的审美边界。
每一个愿意为Chanel包包、Rolex腕表、Tiffany首饰买单的消费者,都在用行动告诉市场:我们愿意为美付出溢价,但绝不接受以牺牲美为代价的所谓"智能"。
8mm是怎么做到的?
智能眼镜行业长期面临"三难选择":轻薄外观、强大功能、长续航时间——芯片、电池、麦克风阵列...每一个智能组件都在争夺镜腿里那几毫米的空间。
行业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案是"平铺式堆叠"——把组件一字排开,结果就是:大多数品牌选择妥协,用更厚重的镜腿换取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控制。
INMO GO3做到8mm意味着什么?INMO GO3要在比AirPods耳机柄更窄的空间里,塞进一个完整的智能世界。
具体要塞什么?包括主板、电池等核心元器件,其工程复杂度堪比"在指甲盖内构建智能城市",每1mm空间都要榨干利用。
据了解,INMO实现了关键突破:
传统方案是"平铺"——芯片、电池一字排开,结果是镜腿又长又粗。INMO则采用"立体堆叠",将主板、电池、传感器像千层饼一样垂直集成,所有核心组件置于镜腿末端。
双电池反向平衡:单块电池容量小、续航短,大容量电池又会增加重量,导致"头重脚轻"。INMO不是简单地把电池做小,而是分成两块可拆卸电池,5秒钟就能换上另一块满电,拆下来的那块放进充电仓能继续充电,既保证续航,又平衡重量(避免"头重脚轻"),做到了全天候使用。
CNC五轴精雕:镜框不是注塑件,而是从整块金属中"雕刻"出来,此工艺有效提高设计的空间利用率。虽然这种制造工艺通常成本较高,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与耐用性。
一位供应链人士透露:"每减少1mm,研发成本至少翻倍,供应链合作伙伴也会减少一半。"
不只是窄:三个"隐形"设计
8mm只是"看得见的隐形"。真正的挑战是:如何让智能功能也"隐形"?
INMO GO3的答案是三重隐形设计:
显示内容的隐形:你看得见,别人看不见
智能眼镜最尴尬的瞬间是什么?显示区域位置不当(过高或过低),可能需要频繁向上翻眼或向下瞟才能看清内容,旁边的人会觉得你"眼神飘忽"或"翻白眼"。
更尴尬的是"漏光",如果别人从侧面能看到你镜片里的画面,你的隐私就暴露了。
INMO GO3搭载独家IMAR光学引擎:优化了波导片的角度,镜框的前倾角度精细调整,正面不漏光。确保眼镜里的内容,只有自己能看到。
佩戴感的隐形:让你忘记它的存在
很多智能眼镜的真实体验是:戴20分钟就想摘——鼻梁压红、耳朵勒痛、头晕脑胀。完全无法成为日常时尚配饰。
INMO GO3在人体工学上做了三件事:15°镜腿外扩,经过1000+人脸型数据优化,贴合头型、脸型,既不夹头也不松垮;两个空气鼻托,像两个小气垫,柔软贴合鼻梁;电池对称分布,长时间佩戴也不容易留下压痕;平衡了整副眼镜的重量分布,不会感觉到重量都压在鼻梁上,也不会觉得耳朵负担太重。
美学表达的隐形:从科技设备到时尚单品
当所有智能眼镜都长着同一张"科技脸",INMO GO3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:让它像普通眼镜一样,成为表达个人风格的载体。
翻开Ray-Ban的产品目录,你会看到几十种款式——飞行员、徒步者、猫眼、圆框...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脸型和气质的那一款。
但智能眼镜行业长期以来只有一个默认设定:只有一种设计语言(通常是黑色方框科技风),完全无视用户的脸型差异、气质差异、场合差异、审美差异。
INMO GO3打破了这个僵局:以“千人千面”时尚哲学的需求为导向,推出多款框型,兼具方形、 圆形等多款差异化框型,全面覆盖男女款及不同尺寸需求。未来还将持续推出上百种框型和配色,让智能眼镜成为时尚单品。
这意味着你可以像挑选普通眼镜一样,根据脸型、肤色、穿搭风格来选择——智能属性退居幕后,时尚属性走到台前。
当AI遇上美学:功能如何不破坏外观
前面讲的都是"藏得好",但智能眼镜的终极考验是:当你需要用AI功能时,如何不穿帮?
INMO GO3的答案是:让AI成为你的"隐形助手",而不是"外挂道具"。
你要做一场重要的演讲,且必须脱稿,但你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——这时你最需要什么?一个不会穿帮的"救命稻草"。
INMO GO3的AI提词功能正是你所需的解决方案。你可以提前将演讲稿导入眼镜中,通过智能戒指的GO键控制翻页,或者启用“AI语音跟随”——系统会自动识别你所说的内容,并滚动至对应的段落。而配合IMAR隐私控制技术,台下的观众将完全察觉不到你在查看提词。
这就像有个超级助理在你耳边实时支招,但别人只看到一个自信的演讲者。
如果是主持一场重要的会议,与会者来自不同部门,甚至还有来自国外的合作伙伴,不仅确保每个决策和待办事项都被准确记录,还要实时理解不同语言的发言内容,并做出回应。
传统做法?要么请同声传译+会议秘书(成本高昂且涉及机密),要么自己手写记录+用手机翻译(完全无法专注会议本身)。
INMO GO3配备专属AI芯片+四麦克风阵列+自研降噪算法,提供全场景会议记录:线下会议/电话会议/在线会议全覆盖;声纹识别区分不同发言人;AI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和待办事项。
支持260多种语言的即时翻译,官方数据显示准确率达98%,离线翻译也扩容至9种语言。功能涵盖离线翻译,以及首创的领夹音箱 INMO Speaker和AI拟声,可以实时将对话翻译成对方的母语通过INMO Speaker,AI 拟声复制你的声音,带着你的语气、语调、情绪播报给对方听。
在AI交互方面,用户喊 “阿目同学” 即可完成系统设置、亮度调节等操作,基于最新大模型底座的AI还能提供高质量深度解答,助力提升使用效率。
AI+AR内容生态:智能眼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如果说8mm镜腿解决了"愿意戴"的问题,而AI功能解决了"好用"的问题,那么内容生态才是决定智能眼镜能否真正融入生活的关键。
这也是智能眼镜行业长期面临的困境:硬件不断迭代,但可用的内容和应用却极度匮乏。影目 INMO试图通过其"影目世界"生态平台来破解这一行业难题。
影目 INMO联手了一系列生态合作伙伴,涵盖通信、支付、地图、AI、社交、本地生活等多个领域,合作伙伴包括:中国移动、腾讯应用宝、蚂蚁集团、高德地图、智谱AI、芒果传媒、陌陌、58同城、三七互娱等。
这种"联合共建"的模式,在智能眼镜行业并不多见。大多数品牌要么完全自研(成本高昂、周期漫长),要么简单移植手机应用(体验糟糕、不适配眼镜场景)。
影目 INMO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:提供开放技术能力,让专业的内容方来做专业的事。
基于生态合作,影目INMO推出或即将推出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:
对话精灵(与智谱AI联手):
覆盖会议、面试和销售等高频实时问答场景。通过智能理解用户需求,主动生成提示并实时应答,实现从“被动回应”到“主动服务”的进化。
AR社交名片(与陌陌合作)
这款应用试图解决一个普遍的社交痛点:记不住人名和背景信息。戴上眼镜就可以知道对面的人的姓名、公司甚至是之前聊了什么话题。1.0版本采用"手动输入+本地存储"的方式充分保护大家的隐私。再次见面时,看一眼即可显示对方的信息,瞬间找回记忆,从此不再有脸盲的尴尬。未来,影目INMO将携手陌陌拓展更多社交场景,如AI情绪识别,让你看出对方是否对你有好感,让每个人都不错过身边的有缘人。
AI眼镜支付(与支付宝合作)
这是一个基于RTOS系统的眼镜支付方案,试图简化支付流程,不掏手机,不点屏幕 ——只需看一眼收款码 和 声纹认证,支付瞬间完成。这让智能眼镜从此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闭环能力——不再只是"看"和"听"的设备,而是可以真正完成交易的智能终端。
更多场景探索
影目 INMO还计划与高德地图、芒果传媒等合作伙伴推出更多应用,包括AI探店、AI伴游、AI购物比价等领域拓展应用,持续丰富影目世界生态版图。未来,用户可以在INMO STORE下载体验。
据了解,影目 INMO还宣布正式进军线下,计划联手LOHO、依视路陆逊迪卡、亚洲眼镜三大知名眼镜品牌,共同拓展 2000 余家线下门店,开放产品体验服务。这一线下布局旨在解决用户在“线上看参数、线下难体验”所面临的挑战,提供一站式体验、购买和配镜服务,力求打通智能眼镜作为科技产品向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。
影目科技创始人兼CEO杨龙昇表示:“我们希望让AI真正融入日常,让每个人都能在自然佩戴中感受科技的力量。影目INMO GO3不仅是一副眼镜,更是通往未来生活方式的入口。”
写在最后
纵观智能眼镜的发展历程,行业给出了两种答案:极客路线:功能强大,但外观笨重,完全忽视时尚需求。浅层时尚路线:只是在科技产品上贴时尚标签,好看但功能阉割,本质上是"带摄像头的墨镜"。INMO GO3代表了第三条道路:时尚科技的深度融合。
INMO GO3的突破在于,第一次让"好看"和"好用"不再互斥:8mm镜腿=不妥协的外观;三重隐形设计=不尴尬的体验;AI+AR融合=不阉割的功能。
当科技不再张牙舞爪地展示存在感,而是悄无声息地融入日常生活;当智能设备不再是"极客标签",而是人人都愿意佩戴的时尚单品——这或许才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终极形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