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Leading OEM/ODM Services for Cutting-Edge AI & AR Hardware Innovations
超预期,AR眼镜进入千元时代
在刚刚结束的第26 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,尼卡光学联合形意智能、鸿石智能达成技术协同,重磅发布全球首款搭载体全息技术的AR99 智能眼镜。这款产品以 999 元的突破性定价,正式宣告 AR 眼镜行业告别 “高价门槛”,迈入全民可及的千元时代。
999元解析,如何突破
价格壁垒
一款功能完备的AR 眼镜,硬件体系主要由光机模组、光学镜片、声学模组、主板芯片及结构件构成。其中,声学模组、主板芯片与结构件属于跨消费电子领域的通用部件,可直接复用手机、平板等成熟产品的技术方案与量产模组。依托规模化生产效应,这类部件的成本已实现有效控制,并非 AR 眼镜的定价瓶颈。
真正制约AR 眼镜成本的,是光机模组与光学镜片两大核心部件。尽管二者的技术原理在其他领域有应用基础,但 AR 眼镜对 “微型化” 与 “高透明度” 的特殊要求,使其面临技术适配与量产工艺的双重挑战:光机需在极小体积内实现高清高亮图像投射,光学镜片则需兼顾高透光率与精准的光传导效果。也正因如此,在 AR 眼镜的硬件成本结构中,光机模组与光学镜片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部件,而光学镜片中的 “光波导镜片”更是成本控制的核心变量 —— 不同技术路线的光波导镜片直接决定了 AR 眼镜的最终定价区间。
当前主流的光波导镜片技术路线主要分为四类,其成本差异与适用场景各不相同。
1. 表面浮雕光栅(SRG)波导:中价位机型的主流选择
作为当前3000-4000 元价位 AR 眼镜的核心方案,表面浮雕光栅波导通过光刻、刻蚀及纳米压印等工艺,在树脂、玻璃或者是碳化硅等基材表面构建周期性的微纳凹凸结构,利用结构间的折射率差满足光的衍射条件,实现图像光的耦入与耦出。其优势在于视场角大、出瞳距离长、透光率高且显示亮度优,能较好平衡用户体验与技术成熟度;但也存在高折基材昂贵、微纳结构的加工工艺复杂、技术门槛高,导致量产成本居高不下,直接限制了中价位 AR 眼镜的降价空间。
2. 阵列光波导:高价位机型的色彩优选
采用阵列光波导的AR 眼镜,当前售价普遍高于 4000 元。该技术基于传统光学冷加工工艺,先将玻璃基材切割为特定规格的波导小棱镜,经研磨、抛光、镀膜等精细化处理后,再拼接固定为表面平整的波导片,通过镜片内部的半透半反镜面阵列完成图像光耦出。其核心优势是色彩还原度高、色差小且无漏光问题,显示效果在四类技术中表现突出;但受制于核心专利壁垒高、玻璃冷加工良率低等问题,阵列光波导的生产成本始终处于高位,仅适用于高端 AR 机型。
3. 偏振体全息光栅(PVG)波导:待成熟的 “潜力路线”
偏振体全息光栅波导通过偏振光干涉对配向层进行曝光,再涂布液晶层形成光栅结构,借助液晶分子旋转排列产生的几何相位实现光衍射,进而完成图像光的传导。该技术的优点是衍射效率高、衍射角大、镜片轻薄性优,且制造工艺相对简化;但目前存在材料体系善待成熟、量产良率低、易老化等问题,技术稳定性与成本控制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,暂未成为主流量产方案。
4. 体全息光栅(VHG)波导:999 元 AR 眼镜的降本关键
体全息光栅波导是AR99 实现低价突破的核心技术,其原理是通过对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分相,在材料内部形成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的结构,利用该结构满足光的衍射条件,实现图像光的高效耦入与耦出。相较于其他技术路线,体全息光栅的优势高度契合 “降本与普及” 需求:制造成本低、生产效率高,同时兼具高透光率、轻薄化、正面漏光少、无彩虹纹及单片全彩显示能力。尽管目前其制造成熟度仍在提升,材料与工艺参数需持续优化,但已具备规模化量产的核心条件。
从技术对比来看,阵列光波导虽色彩表现优异,但玻璃基材限制了镜片的轻量化;表面浮雕光栅技术成熟度高,漏光问题已部分改善,却仍受限于高生产成本;偏振体全息光栅虽在技术上逐步完善,但量产一致性与老化问题制约了成本下降空间。而体全息光栅凭借“低成本 + 高量产效率” 的双重优势,成为当前阶段最适合 AR 眼镜普及的技术路线。
尤为关键的是,随着材料配方与生产工艺的突破,体全息光波导镜片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,这一成本优化的关键突破点,直接推动AR99 整机售价下探至 999 元。对 AR 行业而言,这不仅是一款高性价比产品的落地,更标志着 AR 眼镜从 “小众尝鲜” 向 “大众普及” 迈进,将加速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进程。
体全息破局之路,从数十年沉淀到2025年量产突破
作为智能眼镜AR99 实现成本下探的核心技术支撑,体全息路线并非是短时间内的“技术爆发”,而是历经数十年技术迭代与产业适配,才逐步打通从实验室走向消费市场的路径。其在 AR 光学领域的应用演进,更是围绕核心性能指标持续突破的过程。
回溯技术脉络,体全息技术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947 年,但其真正与 AR 光学结合,是在 2012 年 —— 这一节点标志着体全息技术正式进入 AR 光波导的研发赛道。此后十余年,行业围绕 “提升用户体验” 的核心目标,推动技术参数持续优化:视场角(FOV)逐步增大,解决了早期 AR 眼镜 “视野狭窄” 的痛点;透光率与光效率不断提升,让画面更透亮、能耗更可控。到 2020 年,行业代表性方案如 DigiLens 的 Crystal50 光波导,已实现透光率大于 80%、光利用率最高达 325nits/lm、视场角 50° 的关键突破,同时在镜片轻薄化、成像畸变等此前的技术瓶颈上取得显著进展,为后续商业化打下基础。
尽管技术持续进步,但体全息光波导的商业化落地仍长期面临三大核心制约,导致其此前未能成为主流方案:
其一,核心材料的技术门槛。体全息光波导的光学原理高度依赖光致聚合物等光敏材料,而材料的折射率调制度、长期环境稳定性(如抗老化、抗温湿度变化)及加工精度,直接决定了光波导的衍射效率与使用寿命。这三大指标的协同优化难度极高,不仅对材料配方研发提出严苛要求,更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一致性管控形成挑战,最终构建起较高的行业进入门槛。
其二,全彩显示的性能短板。受限于技术原理,体全息光波导对光源波长与入射角度的敏感。这一特性导致其在全彩显示场景中,容易出现色彩偏移、色域覆盖不足等问题,在色彩一致性与显示效果上,落后于表面浮雕光栅波导、阵列波导的成熟方案,难以满足消费级产品对“视觉体验” 的高要求。
其三,量产条件的严苛限制。从生产端来看,体全息光波导的制备需依赖高精度激光干涉曝光系统,这类设备无标准化量产产品,需企业根据技术需求自研定制,设备研发周期长、投入成本高;同时,曝光过程与后续加工对环境稳定性的要求近乎苛刻——0.5℃的温度波动、5% 的湿度偏差,甚至空气微流动,都可能导致光波导的光学结构偏移,进而造成产品性能不达标,最终拉低生产良率。多重限制下,此前仅少数具备核心设备研发能力与精细化管控水平的厂商,能满足体全息光波导的量产条件。
随着国内厂商加速入局体全息赛道,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工艺攻坚,行业逐步突破上述瓶颈,在2025年出现了转机:一方面,国产光敏材料在折射率调制度与长期稳定性上实现关键突破,打破了核心材料的对外依赖,同时降低了材料成本;另一方面,量产工艺的标准化升级(如曝光参数的精准控制)与环境管控技术的成熟(如恒温恒湿无尘车间的规模化应用),大幅提升了生产良率。这双重突破不仅为体全息光波导的大规模商业化扫清了障碍,更直接推动其量产成本从“数百元级” 向 “百元级” 下探,最终为 AR99 这类千元级 AR 眼镜的落地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。
国产化,尼卡光学挑起AR光波导“低成本普及”大梁
在前文提及的2025 年体全息技术量产突破浪潮中,国产企业的崛起成为关键力量 —— 其中,尼卡光学以 “技术自主 + 量产攻坚” 的双轮驱动,不仅打破了国外在 AR 光波导领域的技术与成本壁垒,更成为推动体全息光波导走向 “低成本、规模化” 的核心担当。
成立于2022 年 7 月的尼卡光学,自诞生起便聚焦消费级体全息 AR 光波导显示器件的研发与生产,形成了 “衍射光学设计 — 核心材料研发 — 微纳加工制造” 的全链条能力,并构建了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。这一系列闭环布局,为其后续突破 “材料卡脖子”“量产高成本” 等行业痛点奠定了基础,也成为国产技术摆脱对外依赖的关键前提。
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,尼卡光学的突破路径清晰且精准,每一步都直指“降成本、提效率” 的核心目标:
2024 年 4 月:量产能力破冰—— 尼卡光学建成国内首条体全息光波导专用生产线,实现年产 10 万片 AR 眼镜光波导的小批量产。这条生产线的落地,不仅填补了国内体全息光波导规模化制造的空白,更通过工艺标准化大幅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,初步验证了体全息技术从 “实验室” 走向 “产业端” 的可行性,为后续大规模扩产积累了关键经验。
2025 年 6 月:材料与性能双突破—— 尼卡光学研发出基于单层结构的彩色全息膜产品。该产品不仅在光学性能上实现跃升(可对标当前市场主流国外产品),更通过 “单层结构” 设计,大幅简化了制造流程、降低了核心材料的消耗成本 —— 这一突破直接解决了此前体全息技术 “材料成本高、制造复杂度高” 的两大短板,让产品在 “高性能” 与 “低成本” 之间找到了平衡。
最终,尼卡光学体全息光波导产品凭借多维度突破形成鲜明竞争优势:在量产成本层面,其自主研发的高稳定性标准化曝光系统,可保障生产设备的高精度与高良率,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,显著降低光波导产品量产成本;在材料性能层面,尼卡光学研发并搭建了具备高折射率调制度、高折射率、高透光率的尖端感光材料体系,其中材料折射率调制度已实现0.14,实验室阶段突破至0.21,后续通过新型单体的设计合成可进一步提升;材料光效突破1500nits/lm,搭配uLED后入眼亮度可达3000-6000尼特,适配强光使用场景;产品厚度可控制在0.4-0.6mm,重量最低仅3.5g;此外,尼卡光学通过创新性“合成式”光学架构,在1.6-1.7折射率基底上实现零彩虹纹的重大突破,攻克行业普遍存在的成像缺陷难题。
这些核心优势不仅有效加速了体全息光波导的产业化落地进程,更使其成为整机厂商降低AR眼镜终端售价的“关键利器”。
2025 年光博会上,尼卡光学的技术价值进一步落地:一方面,与行业领先整机解决方案商形意智能签署 50 万套体全息光波导战略合作协议,标志着其量产能力已获得头部客户认可,规模化供应进入新阶段;另一方面,双方联合推出的全球首款体全息技术智能眼镜(AR99),以 999 元的亲民定价正式亮相 —— 这一价格的背后,正是尼卡光学通过 “国产化技术 + 规模化量产” 构建的低成本优势,也标志着国产 AR 光波导企业正式扛起 “推动行业普及” 的大梁,为 AR 显示技术从 “小众赛道” 走向 “大众消费” 提供了坚实的国产化支撑。
加速,AR眼镜从“小众尝鲜”迈向“主流普及”
长期以来,价格壁垒始终是制约AR 消费级市场规模化铺开的核心瓶颈。受核心器件研发成本、量产工艺成熟度等因素影响,当前市场主流 AR 眼镜售价普遍锚定在 3000-4000 元区间, 这一价位上有功能完整、生态成熟的智能手机 “挤压”,下有性能强劲、应用多元的 VR/MR 头显 “分流”。更关键的是,AR 眼镜作为实用性仍在探索阶段的新品类,消费者对其技术价值的认知尚未完全建立,“科技陌生感” 与 “价格不亲民” 形成叠加效应,最终导致多数潜在用户陷入 “观望大于尝试” 的决策困境。
对AR 产业而言,打破价格坚冰是从 “小众尝鲜” 迈向 “主流普及” 的核心突破口。此次尼卡光学联合形意智能、鸿石智能 推出AR99 智能眼镜,恰恰以 999 元的消费级亲民定价,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低门槛体验 AR 技术的优质入口:既降低了用户的 “尝鲜成本”,也为行业验证 “低价≠低质” 的产品逻辑提供了标杆。从长远来看,这款产品的落地不仅将直接推动 AR 眼镜的市场渗透率提升,更有望通过 “以价促量” 的良性循环,倒逼上游核心器件、中游量产工艺的技术迭代,为整个 AR 产业的生态成熟注入关键动力。